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酱油成分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受广大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而酱油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市场上各种酱油的质量好坏参差不齐,而实践队员的任务正是为市民们揭秘市售酱油质量的好坏。
7月14日上午,实验小组人员都早早的来到实验室,开始着手准备工作内容。首先小组成员明确测试项目及责任分工,然后各小组开始按各自分工测定酱油中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酱油中全氮的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由于实验稍微复杂以及试剂、称量瓶、酸度计等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使测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测试结果不准确。但操作人员并没有放弃,始终秉着负责任的态度,开始寻求老师帮助,并一起探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及同学认真的分析过程中实践队员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重新开始实验后,成功的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随后整理实验仪器,将仪器放回各自的位置,打扫完实验室后,队员们开始一起分析实验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实践队员也学习到,做事要认真负责,始终秉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即使遇到再多坎坷和磨难也不要放弃,勇往直前,阳光总在风雨后。(郑文亮)
创安全生活,造和谐社会
——“肉制品安全”调研实践队开展调研
7月14日,我院“肉制品安全”调研实践队在食品楼对这些天来的数据进行交流汇总。
在数据调查中有多名群众表达自己对食品安全的看法,实践队员主要调查的是中年人的群体,他们对肉类食品安全状况表示担忧,消费者对兽药残留、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病畜肉问题关注程度较高,对风险程度较高的微生物污染关注程度较高,在购买食品时首要考虑的四个因素为:生产日期、保质期、新鲜度和包装是否完好。该四项因素占比全部超过60%。而对于营养成分表、防伪标识、企业的名称地址等因素均不太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看重,但在购买食物时考虑不够全面。三无产品、黑心产品在市场上仍有流通,危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扰乱食品市场的秩序,这些现象与消费者对防伪标识、企业信息等因素的漠视是分不开的。
通过今天的总结,“肉制品安全”调研实践队了解到了市民们对肉制品安全问题的看法,更加明确了调研的方向。(王云峰)
实践近末,项目冲刺
——我院2019年度暑期食安相关项目检测实践队活动纪实
7月14日, 是实践的第十三天,这次的实践已经接近末尾,大部分的项目都完成的差不多,每个实验室都进入了最后的项目冲刺和数据报告整理,队员们仍旧每天早早的来到了实验室,准时签到并来到各自科室。
上午9点,指导老师为了得到每个项目中更好的实验数据,让实验报告更加的严谨,便让队员们重新对每一个样品进行了一次测定,用实时荧光PCR仪器检测样品DNA中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不同DNA的特异性。队员们重新测定了牛肉,米粉,火腿肠等多种食品中的DNA,发现食品中很多都有过敏源,因此在超市购买食品时必须要多看看说明表,看看该食品中是否有不能食用的过敏成分,如果有,那就一定不能去食用。检测还发现市面上有很多蜂蜜并不是真正蜂蜜,有很多参假。因此在选择蜂蜜时,不要贪图小便宜,买了假蜂蜜。
情系食品安全,心铸和谐家园。希望队员们能在本次实践中学到食品人真正的精神,保证市面上的食品能够让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李俊)